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每月动态
中国古代“食气”与道家的“养生”哲学
“食气”是古代中国人通过鼻口进行呼吸、吐纳的一种养生操练。古人之所以相信“食气”操练有益于“养生”,是得之于长期的生活实践,特别是对“气”之于人之生命系统循环所具有的重要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庄子 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管子 枢言》也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中医古文献也有类似论述。古人认为通过呼吸,吐故纳新以维持气息之循环对于人之生理机能的恢复及延年益寿是非常重要的。作者认为真正把“气”的学说作为构建自己理论主体,尤其是从古代“食气”之说中高调弘扬“养生”主题的则是古代的道家思想。关于“气”的学说及与其相关的“养生”主题,不仅决定了道家哲学具体的内容和主要品格,也直接影响了这一派思想后来的发展和演变。对“气”的认识以及通过“食气”以“养生”是道家哲学经久的主题。同样,中国古典医学关于“气”的学说以及“养生”理论也从道家哲学中汲取了许多思想资源。道家思想不但从古代“食气”说所派生,即便在思维和表书述方式上也与“食气”说惊人的一致。我们看最早关于“食气”记载的《行气铭》的表述方式:“吞则畜,畜则伸,伸则下,定则固,固则盟,盟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它把气入人体,以及气在人体内存养过程,作一个连环套式的表述。这种表现手法很象文学上的“顶真”——一种链式推理模式。而道家在修养方式上,也往往表现出这种“顶真”式的链式推理。《老子》有:“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庄子 人世间》:“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笔者认为,由“食气”说导出的“养生”主题,不但是道家思想最主要的思想元素,而且也决定了其后来的发展。古代“食气”说的研究不仅对我们认识道家思想,同样对于我们认识“道家”、“道教”之间的思想“对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本室摘自《医学与哲学》2010年第8期、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