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每月动态
每月动态
“气”顺“气”中
“气”是中国哲学范畴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黄帝内经》中‘气’的理论是中医学核心的基础理论之一,其内涵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被广泛地用来解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自然界和人的组成、变化及关系,以及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等各个方面。”。吴昆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人的“气”只有与大自然的“气”相吻合,才能保障身体康健,所以提出了“法道清净,精气内持,故其虚邪不能为害”的观点,而对《黄帝内经》中的“四时调神大论篇”更是概括为“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如春天的风,用庄子的理论来说,就是大地呼出的气,这时候“春阳上升,发育庶物”,“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那么对人来说,也要使“阳气升发同于春气也”。“气”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内涵理解,哲学意义上的“气”与医学意义上的“气”虽然有所区别,但也“不能截然区别”,因为中医与哲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吴昆在总结《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时说,“凡人有生,受气于天,一呼一吸,与阴阳运气相为流贯,故云生气通天也”。西汉董仲舒云:“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二者表述也颇有相通之处。虽然吴昆认为人之“气”与自然之“气”是相从关系,即人“气”应该吻合于自然之“气”,但他又进一步指出:“凡在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者,其气外通九州,则内生九窍,人身内有五脏以应五行,外有十二脉以应十二支,皆所以通乎天气,而与天无二也。”也就是说,只有“气”顺“气”中,人们才能健康,才符合养生之道,所谓“天气之于人,重于衣食,衣食尽,尚犹有闲,气尽而立终。故养生之大者,乃在爱气,气从神而成,神从意而出⋯ ⋯气多而治,则养身之大者得矣”。所以吴昆进一步指出,“气于天相失,则生意息矣⋯ ⋯ 自逆苍天之气,违清净之理,不得通乎天气,此自斤而消也”,“人之有阳气,如天之有日。日失其度,则薄蚀而不彰明;阳失其固,则夭折而不寿考”。                                  
                                                                        (本室摘自《医学与哲学》2016年第5期、第85页)